新华社西宁8月25日电(记者王金金)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首批21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边麻掌村入选。边麻掌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高原村落。从经济落后的贫困村到乡风文明的脱贫村,近年来边麻掌村党员干部通过眉户戏宣传、树立典型等方式注重提升村民素质与道德教化,除陋习、树新风,让勤俭节约、勤劳致富的良好风尚在高原乡村蔚然成风。
要想拔穷根 精神先脱贫
盛夏时节,雨后的边麻掌村静卧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之中,村舍院落错落有致的分布在纳隆河旁的山坡两侧,平整宽阔的硬化道路将这个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与外界联系在了一起。
边麻掌村地处海拔超过3200米的脑山地区。“以前的边麻掌村可不是这样。”边麻掌村党支部书记李春虎说,耕地少、收入少、环境差曾是村里发展难以突破的三大障碍,“说到根儿上还是部分村民思想落后、人心聚不齐。”
转变思想才能脱贫致富。2017年,在这个汉族、藏族、土族、蒙古族多民族群众聚居的村庄,村两委班子分别组织成立了以老干部、老党员等为成员的“村级顾问团”,以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崇尚节俭人士为成员的村红白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七字经》《边麻掌村红白理事章程》,村干部决心从移风易俗入手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边麻掌村三社村民叶培常说:“‘村级顾问团’的建立让更多村民了解、参与到了村庄建设中,而‘红白理事会’则让更多村干部参与到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对村里工作有疑问、有建议,村民可以跟‘村级顾问团’反映,村民家里有红事白事,村干部可以监督村民根据自家经济能力办事,避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婚丧嫁娶要节俭,人情消费量力行”“村民自治立规章,村规民约记心上”……在村里庄廓的围墙上随处可见村规民约、乡风建设的宣传标语。李春虎说,据村干部统计对比,村民对婚丧嫁娶的费用支出要比成立红白理事会之前减少了至少三分之一,而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也要比2015年增加了三分之一。
西滩乡副乡长吴海宁说:“让村民走出大山出去打工、创办村集体经济是‘开源’,而移风易俗、建设勤俭节约好乡风就是‘节流’,2018年边麻掌村整村脱了贫,2019年村人均收入已达到.8元。”
边麻掌村五、六社村貌
眉户助力 传统戏剧散发新光彩
眉户戏,或称“迷胡”“曲子戏”“弦子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传入青海已逾百年。边麻掌村的党员活动室有一间大约30平方米的小屋子,小屋不“小”,这里既有村民们收藏并自发捐赠的眉户戏发展资料、图片,还有按照时间顺序整齐摆放的眉户戏戏服、行头,“老物件”“老材料”“老照片”记录了眉户戏在青海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变化。
李春虎说,过去村里的眉户戏班子是“土台子”,眉户戏能从腊月一直唱到农历二月二,十里八乡的村民们追着锣鼓点、追着剧本、追着曲子,乐在其中,“边麻掌村在当地有名,也是因为有眉户戏,并不是大家都懂戏剧,在农村唱大戏、听大戏,就是图个热闹、高兴。”
据介绍,为了积极有效盘活非遗文化,使眉户戏延绵流长,2017年以来,边麻掌村先后建设了眉户戏百年历史文化展馆、新编创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十九大精神放光芒》《移风易俗、高额彩礼》《老来难》《学法懂法学先进》等13本新剧目。吴海宁说,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眉户戏班子现已成为西滩乡促进全乡社会文明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文化志愿者队伍,成为传递社会关爱、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有效载体。
边麻掌村村民陈明先说:“相比村干部上门宣传、村里组织大会一板一眼地讲政策,大家更乐于接受眉户戏的宣传方式,村里上到80岁的老人、下到上学的娃娃都能看得懂。”
2018年12月,边麻掌村依托“党支部+剧团+群众”的运作模式,成立了青海门源金路眉户戏剧团有限公司,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实体“破零”。结合门源县宣传工作、节庆活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2016年以来眉户戏为村集体经济累计创收超过11万元,剧团演职人员人均年收入达1.3万余元,实现了村集体和个人收入“双赢”。
文章来源:《信息记录材料》 网址: http://www.xxjlcl.cn/zonghexinwen/2020/0825/607.html
信息记录材料投稿 | 信息记录材料编辑部| 信息记录材料版面费 | 信息记录材料论文发表 | 信息记录材料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信息记录材料》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