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失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工业噪声职业暴露是成人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据WHO估计目前全球有4.66亿人群发生耳聋和听力损失。我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据调查,我国患中度以上听力障碍的人占总人口的5.17%[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性噪声暴露导致的听力损失和其他相关疾病正在迅速增加,成为威胁中国工人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近年来,全国职业病报告显示,职业性噪声聋已经取代慢性化学中毒成为我国继尘肺病之后的第二大职业病[2-3]。
噪声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测试是GBZ 188《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限定的噪声作业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特异性必检项目[4],也是依据GBZ-49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T-238 《职业性爆震聋的诊断》判断噪声作业人员职业性噪声聋和职业性爆震聋诊断分级的重要客观依据[5-6]。因此作为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伤诊断依据的纯音听力曲线(听阈图)实测结果记录、性别年龄修正值确定、双耳高频平均听阈(BHFTA)计算、单耳听阈加权值(MTMV)计算的标准化表述就显得异常重要。
1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中常见的纯音听阈测试检查诊断记录现状
国家职业卫生相关标准对纯音听阈测试检诊没有统一要求。 1987年11月1日起实施的GB 7583-87 《声学 纯音气导听阈测定 听力保护用》对接噪人员纯音气导听阈测定的必要条件和测试方法与步骤(包括听力计校准、测听室条件、受试者准备与训练、测听操作和听阈级确定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但该标准7.1 听力图的绘制部分仅对听力图应包括的基本信息、绘制原则、听阈级记录方式进行了原则性建议,并无格式化的听阈图图例[7]。1996年12月1日起实施的GB/T -1996 《声学 测听方法 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基本测听法》则着重规定了经耳机和骨振器发出纯音给受试者进行基本测听的方法和要求,该标准6详细规定了“用固定频率测听法测气导听阈级”的方法,与GB 7588-87互为补充,在听力图部分除原则规定了可用表格或图表形式表达外,增加骨导测试记录要求,并用表格方式规定了不同“给测试音的方法”获得的听阈级检测结果记录的《表示听阈级的符号》[8]。同样该标准也没有给出格式化的听阈图记录诊断图例。国家卫计委5号令发布、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的《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9]、2014年10月1日实施的GBZ 188-2014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2015年3月1日实施的GBZ 49-2014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2011年11月1日实施的《职业性爆震聋的诊断》等均未对噪声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测试(纯音测听)检查记录和结果诊断格式进行明确限定。
2实际工作中检查记录及结果诊断格式内容不一且形式各异
2.1 测听记录形式多样 在实际工作中,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职业病诊断机构大多参考诊断标准、依据听力学专著[10-12]、教科书[13-17]、职业医学专著[18]或听力计供应商提供的听阈测试检查记录卡格式,自行制定噪声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测试(纯音测听)检查表,仅就纯音测试结果记录就有独立卡片式、普通单页式,有双耳单表复合记录的,也有左右耳分别记录的,内容不一、形式各异,不一而足。
2.2 测试记录表信息不全 在各种各样听阈测试听力图检查记录中,大多数只有受检者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缺乏所用听力计的种类、型号及其标准零级标志信息;在对检查结果的判断上,缺失年龄、性别修正记录也是普遍现象。
3检查诊断记录非标准化对职业健康检查诊断工作的不良影响
3.1 缺乏格式化统一标准,导致诊断结果出现误差或错误 由于缺乏格式化统一标准的纯音测试检查诊断记录,笔者曾多次见到一些综合性医院或未实行严格质量控制管理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利用自制测听记录图表进行测试检查,不经年龄、性别修正直接用实测听阈值计算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及单耳语频平均听阈,出现诊断结果与GBZ 49-2014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规定的结果判定方法不符,导致诊断结果误差或定性错误。
3.2 缺乏格式化统一标准,容易导致诊断异议或纠纷 由于缺乏格式化统一标准的纯音测试检查诊断记录,即使具有良好质量控制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严格按照GBZ 49-2014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附录A.5要求进行了年龄、性别修正,但缺乏实测值、修正值和诊断用值之间的相互关系证据,不能一目了然的显示诊断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逻辑关系,经常导致一些年龄较大、特别是修正值偏大的男性受检人员对诊断结果产生异议,甚至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文章来源:《信息记录材料》 网址: http://www.xxjlcl.cn/qikandaodu/2021/0216/1073.html
上一篇:免疫定量项目室内质控回顾性分析
下一篇:金融网络安全数字监管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
信息记录材料投稿 | 信息记录材料编辑部| 信息记录材料版面费 | 信息记录材料论文发表 | 信息记录材料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信息记录材料》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