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区域旅游合作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1]。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的规律,已被实践检验。国外在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方面已有规范化运作,如欧盟设立了欧盟旅游咨询委员会,以促进旅游一体化发展。从国内看,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在经历了景点竞争、路线竞争、城市竞争三个阶段后,已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新时代,区域整合已成为旅游业竞争的基本单位[2]。焦爱丽研究得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促进内部区域旅游便利化,明显推动了旅游业增长[3]。这些都说明了加强旅游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种形势下,加强西南区域旅游合作是大势所趋。从“十分必要”看,西南地区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几乎处在群山峻岭之中,过去一直是交通运输最为困难的地区,素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称,如果西南地区形成了紧密旅游圈,则为西部大开发增添了新的动力,具有重大象征意义。从“正逢其时”看,这一地区受制于目前的条件,政府重视还不够,合作还不够充分[4],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明显改善,有巨大潜力可挖。西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5],经济增长也将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从“大有可为”看,“远亲不如近邻”的地理优势决定了西南地区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具有广阔前景。曹晶晶等[6]探索了中国人感知距离的一般标准为:“直线距离≤200km、时间距离≤4h”感知为“很近”,“直线距离200~400km、时间距离4~8h”感知为“近”,“直线距离400~700km、时间距离8~13h”感知为“远”,“直线距离700~1000km、时间距离13~20h”感知为“遥远”,而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遵守普遍的距离衰减规律,即随着感知距离的增加,出游次数逐渐减少[7]。虽然感知距离为“远”的国外旅游是高端旅游的代名词,但最高频率的旅游活动还是发生在感知距离近的范围内。
从学术研究方面来看,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文献很多。在“超星—发现系统”以“区域旅游合作”为关键词在期刊板块进行搜索发现,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2010年达到该领域论文发表最高峰值共有1324篇,随后呈下降趋势,2019年共有608篇发文量。这些文献主要以宏观经济分析为视角、以经济为主要领域、以政策探讨为主要结论展开研究,研究多局限于传统旅游要素的分析。比如,自然资源与环境、人文环境、交通运输、接待服务与礼仪服务、信息化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影响,在模型构建和定量化分析中将这些传统因素作为分析变量,考察其对旅游业的影响。例如,徐银凤、汪德根研究表明,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对居民选择中远程旅游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8]。王姣娥等研究认为中国旅游业与航空运输业之间关联发展的态势在一定时期表现为波动性,长时间看旅游业与航空运输业正向关联性日趋强化[9]。华成钢等研究认为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已经超越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首选渠道[10]。这些研究的不足是,对旅游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较少,更多分析的是外在客观条件对旅游业的影响,而从游客主体的行为变迁角度分析研究不够。笔者认为固守传统研究模式难以再创新,或许是近几年来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文献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随着高速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以及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日益革新,产生的时空压缩(时空汇聚现象),正在改变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演化规律,旅游业传统业态、游客的行为模式也伴随着这些改变发生变化,急需从一种新的视角、引入新的变量,研究分析区域旅游合作,才能发现和探索出更深层次的规律,进而更好地解释和指导旅游业发展。西南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5省市区地理位置、交通布局、自然条件、旅游资源类型、景域组合关联度大、互补性强、组合性好,可以构建整体旅游区域[11]。本文选取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尝试选择新的指标体系构建新的分析模型,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从全新的角度,揭示西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新特点,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西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增长的新特征
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正在发生一些新变化,表现为以下特征:
文章来源:《信息记录材料》 网址: http://www.xxjlcl.cn/qikandaodu/2021/0121/1016.html
上一篇:新形势下医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下一篇:浅析智慧营区建设
信息记录材料投稿 | 信息记录材料编辑部| 信息记录材料版面费 | 信息记录材料论文发表 | 信息记录材料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信息记录材料》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