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作品信息

来源:信息记录材料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尹学芸推出最新长篇小说《岁月风尘》 尹学芸长篇小说《岁月风尘》日前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岁月风尘》呈现了近百年波澜壮阔的社会人生图景,通过描述李家、陈家的家族史

●尹学芸推出最新长篇小说《岁月风尘》

尹学芸长篇小说《岁月风尘》日前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岁月风尘》呈现了近百年波澜壮阔的社会人生图景,通过描述李家、陈家的家族史,塑造了两个性格各异的女性人物形象,极大丰富了新时代文学的人物形象画廊。小说主人公李荃和李勋是一对亲姐妹,历尽千般磨难,终生都没有向命运妥协,在历史的长河里,两人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际遇。李勋一生都在寻找和等待爱情。李荃则始终不忘参加革命的初心,追求光明。两姐妹都有自己的执着,一个是为爱情,一个是为光明。作品以女性命运观照时代、社会,用历史、文化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女性的命运。尹学芸说:《岁月风尘》关注时代洪流中的女性命运。李勋和李荃的身上,寄托了我对那个年代女性的种种想法和看法。无疑她们更接近传统,但也更走向叛逆。对立而又统一的复杂人性在这对姐妹身上有了更充分的体现。就像她们终身都无法彼此原宥却又终身彼此牵挂一样。无疑,她们都是“正”的化身。她们忠诚自己,亦或忠诚信仰,不偏离所行进的道路。她们都属于个性突出而非完美无缺的人。肉体酿造的灰浆嵌进构筑时代砖瓦的缝隙,使自己成为了大时代的参与者见证者。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生命在百转千回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成长,我们奈何不得岁月,任由它像河里一样向前奔涌。时过境迁,唯有一样能够留住,那就是我们对亲人和家国深沉的爱。就像我在题记里所说的,没有人知道我们是谁,但我们自己知道自己。这就够了。

●周大新小说《安魂》改编成同名电影

周大新小说《安魂》改编的同名电影日前在河南开封举行开机仪式。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作家周大新在即将迈入甲子之年,遭遇人生至痛——儿子周宁发病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境遇让周大新陷入困惑与迷茫,他反思自己与儿子的相处方式,追问生死的奥义,最终写出了泣血之作《安魂》。《安魂》以真实发生的事件为基础,虚构了父子之间坦诚而揪心的对话,父子的原型即周大新和儿子周宁。《安魂》融真实与虚构为一体,直面死亡话题,以哲学的高度和深度反思生命,令人哀婉动容。可以说,《安魂》是周大新献给儿子的一首安魂曲。谈到创作《安魂》这部小说的目的,周大新表示,这部小说反思中国家庭教育,尤其是父子之间的亲情。他希望通过讲述个人经历,真实地揭露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借这部作品安抚逝者的灵魂。据悉,电影《安魂》将由中日两国合作拍摄,幕后阵容强大。谈到中日合拍,周大新说,日本导演和编剧对人性有细腻而深刻的理解,日本电影不追求剧烈的矛盾冲突,而是把真实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还原真实的生活细节,符合《安魂》这部电影的要求”。

●付秀莹长篇小说《他乡》出版

付秀莹最新长篇小说《他乡》日前出版,小说中来自芳村的女孩翟小梨,凭借自己的天资和勤奋,从乡村到省会,又从省会来到首都,她在生活的激流中沉浮辗转,在命运的壁垒面前跌跌撞撞,满怀伤痕。但那道射向自我的隐秘微光,从未停止照耀。最终,她完成了个人的精神成长,获得了内心的安宁。“创作《他乡》和《陌上》完全不同,几乎是一气呵成的,30 多万字一气呵成,真的是流淌的感觉。”付秀莹坦言,小说除主体部分之外,还插入了七个短篇小说,插入部分和主体部分不断对话、对峙、反驳或者争辩,形成了巨大张力。在被问及“付秀莹到底是不是翟小梨”这个问题时,付秀莹说:“翟小梨也许是我,也许是你,或者是他。书中最后的一封信可以说是翟小梨的一个难以企及、难以实现的梦。不仅仅是翟小梨,不仅仅是我,可能是天下所有人的一个美梦吧。”发布会最后,付秀莹感慨道:“我想在最好的年龄,精力充沛,表达欲望特别强烈的时候,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幸事。”

●李洱出版长篇小说《遗忘》

李洱长篇小说《遗忘》日前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遗忘》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文体试验和叙述尝试,是李洱三十年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作品,显示了李洱高超的叙述能力和“故事”营构能力。在《遗忘》中,侯后毅、冯蒙等俗世人物的故事与“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神话事件穿插交织,李洱用戏谑的语言描写中国知识分子在当下的生存困境,指涉人类深层文化积淀中的悖论与虚妄,启迪人们思考:当代知识分子如何拒绝平庸、传承学术传统、保持社会良知。而在《午后的诗学》中,李洱通过调侃、解嘲,对知识分子拥有渊博的“知识”进行重新审视,深刻地写出了知识分子徒有“知识”却处处显得“无能”和“无力”的生存状态。可以说《遗忘》是一个反讽场。隐藏于反讽叙述背后的,是作家李洱对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分子及普通人的深深悲悯。格非在评价《遗忘》时说:李洱让“现实场景”与“历史话语”互通声气。李洱在叙事文体方面所作出的谨慎探索,意义不同寻常。

文章来源:《信息记录材料》 网址: http://www.xxjlcl.cn/qikandaodu/2020/0716/372.html

上一篇:身体界线的历史演进与后人类的建构趋向 ——
下一篇:读《娜拉走后怎样》有感 ——势科学视角

信息记录材料投稿 | 信息记录材料编辑部| 信息记录材料版面费 | 信息记录材料论文发表 | 信息记录材料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信息记录材料》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